荆州博物馆春节假期开放公告
始作俑者——战国彩绘木俑
时间:2022-07-11点击:571740

 俑又称作“偶”或“偶人”,是中国古代墓葬中一种模拟人像的随葬品主要功能是侍奉和拱卫墓主人,尽管也有学者认为俑在早期阶段是侍奉镇墓兽的荆州博物馆珍品馆里面展出有7件战国木俑,下面介绍其中的1件(图一),这件木俑出土于荆州刘家湾99号墓,高36.7、宽10.6厘米,俑面部嘴、鼻、眉雕刻,双耳穿孔,墨绘眉、眼及头发,双手合拢于胸前。俑身髹黑漆为地,并用红、黄彩绘服饰,服饰纹样主要为涡形云纹。腋下系红色束带,束带以下左右两侧各佩挂1串玉佩饰,可见珩、环、珠、带结等。

 

图一 荆州刘家湾99号墓出土彩绘木俑

 

关于出现的原因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认为木俑是用来代替人殉制度而出现的。楚墓随葬木俑始于春秋晚期,流行于战国中晚期,一般出土于士墓及士以上等级的楚贵族墓中“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一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大意是说,孔子批判用俑随葬的现象,因为俑是模仿人的形态制成的,不符合儒家的仁爱。  

楚木俑一般采用圆雕技法,在木头上先雕出人的大致轮廓,再墨绘眉目须发,有的彩绘出衣裳及佩饰,也有的穿丝绸衣物。或袖手侍立,或手持工具,或表演乐舞,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功能。木俑在遣策中被称为“明童”亡童”,“童”与“僮”相通,是奴仆之属。江陵溪峨山出土木俑身上用朱砂写有羽甬”,“与“”相通,“羽”为舞具,这件木俑可能充当了舞者的身份。可见不能将所有的木俑全部归为奴仆。

上面介绍的这件木俑穿着云纹服饰的长袍,佩戴有礼仪性质的玉佩,显然不是一般的奴婢仆从。通过与楚地出土的其他木俑作比较,可发现其五官、立姿、长袍样式和佩玉均与偏衣俑(图二)相似。偏衣一般指以衣的背部中缝为对称轴,左右异色对称的服饰。戴季、王方等学者对偏衣俑作过研究,或认为偏衣俑是为引导墓主人的魂魄出阴入阳、通神的工具,或认为偏衣俑与卜筮祭祷、墓葬仪式相关等等。又《楚辞•九歌•大司命》载:“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大意是大司命穿着云霓之服佩戴着光彩陆离的玉佩出阴入阳,掌管着人间生死。另外这个墓还出土了一件彩绘方格云纹铜镜(图三),镜背被三横三纵的平行直线纹划分为十六个方格,其中中心四个方格内饰有朝外的箭头纹,外围十二个方格内则饰有涡形云纹,这样的构图常被称为“式图”,目的是为了厌除妖祥。而木俑身上彩绘的涡形云纹与彩绘镜上面完全相同,可见这种纹样有着特殊含义。综上,展厅这件木俑可能是参与引魂升天、镇墓祛邪仪式的巫觋俑

 

 

图二 江陵武昌义地楚墓出土偏衣俑(孙机:《华夏衣冠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6年,第156页)

 

 

 

图三 荆州刘家湾99号墓出土彩绘方格云纹铜镜

 

参考文献:

湖北省博物馆江陵工作站:《江陵溪峨山楚墓》,《考古1984第6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戴季:《略谈楚墓中的偏衣俑》,《长江文化论丛》第六辑,2009年。

王方:《“偏衣”的考古学识读》,《江汉考古》2021年第3期。

熊谯乔:《楚墓出土木俑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