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博物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 三中全会精神
荆州郢城遗址秦汉木构遗存
时间:2022-12-31点击:401598

2019年,在郢城遗址东城门及护城河的考古发掘中,荆州博物馆考古队在正对郢城东门的护城河中发现一座木构桥梁;2020年7月,在配合郢城遗址本体保护修缮一期工程的考古发掘中,考古队在郢城遗址内南、北水系中部发现两座木构桥梁及部分圆木护岸桩,三座木构桥梁在空间上处在同一直线上。2021年4月,考古队在南、北水系与南城垣交汇处发现一处大型木构遗存,该发现与“南、北水系”中部两座秦汉木桥处于同一河道中,同属郢城始建及使用时期木结构遗存,但用途完全不同。

一、东门外护城河木桥

该木桥(Q1)正对郢城东城门,距郢城东城门约30米,发掘时处于当地村民扩建为鱼塘的护城河中,此处护城河宽5.94米,属郢城东城垣外护城河最窄处。木构桥桩嵌入生土中,可见两排木柱桥桩,桥桩共70根,其中东部25根、西部45根。桥桩排列有序,桥桩之间横向镶嵌直径0.07~0.1米的圆木做挡板,挡板与河岸间用五花土夯实。整个桥梁东西跨度2.9米,南北宽度9.1米。

 

图1  郢城东门外木构桥梁

 

图2  郢城东门外木构桥梁

 

二、南、北水系木桥

郢城遗址本体保护修缮一期工程在对该段水系进行清淤时暴露出木桩痕迹。后对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共发现历史时期木构桥两座,其中南北向木桥一座(编号Q2),东西向木桥一座(编号Q3)及护岸木桩一段。

Q2  该桥南北向,长13.88米、跨度约2.05米。西岸立圆形木桩37根,,方形木桩18根;东岸立有圆形木桩38根,方形木桩19根。另残存3块挡板和5块木构件,可见榫卯结构的隼孔。挡板外侧与河道边缘用花土夯实。

Q3  该桥东西向,长25米、跨度2.58~2.77米。南岸有圆形木桩69根,方形木桩21根;北岸立有圆形木桩42根,方形木桩16根,。桥桩外侧为挡板,计21块。挡板外侧与河道边缘用花土夯实。

护岸  位于木构桥梁Q2南部河道西岸,正对Q3入水口,由17根圆形木桩顺着河壁方向呈43°~72°角斜向楔入泥土中。

 

图3  郢城南、北水系木构桥粱

 

三、“南、北水系”与“南内壕”交汇处木构遗存

本发掘点位于郢城南城垣中段,郢城“南、北水系”与“南内壕”交汇处,发现木构遗存一座(编号MG1)。该木构遗存为南北向,总长45.32米,从结构上可分为南北两段:南段长33.05、宽2.53、内空2.04米,分别由底板、墙板、盖板组成,底板由圆木和方木并排平铺而成,其上东西各立一排墙板。墙板内侧立有方形木桩,与底板榫卯相连,用于抵挡墙板内收。墙板上横向平铺圆木,中间各有一排排列有序的榫眼,榫眼呈方形,用于立柱支撑盖板。盖板仅北部有一部分残存,东西向并排平铺。南端出水口呈“八”字形,两边各一根圆木,上残存排列有序的榫眼。北段分别由底板、立柱、挡板、盖板组成,底板由方木和的圆木并排平铺而成,两端弓篷榫,立柱立于两端与其榫卯相连,挡板位于立柱外侧,仅存少量盖板。北段底板高于南段底板0.06米。

 

图4  “南、北水系”与“南内壕”交汇处木构遗存

 

图5  “南、北水系”与“南内壕”交汇处木构遗存近景

荆州郢城遗址近年来发现的木构遗存属重大考古发现,从木构遗存所处地层及包含物可以判断上述木构遗存与郢城遗址同期并延续使用,直至废弃,活跃年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

郢城东门外木构桥梁正对郢城东城门,属进出郢城城门之桥,参考1953年成都青杠坡东汉墓画像砖上浮刻的木桥,这种桥梁的结构应该是木桩柱头上有斗拱,其上承托木梁再铺木板,两边立栏楯;城内南、北水系的两处桥梁距离很近,处于郢城正中心区域,应为城内居民生活便利所建,用于沟通城内各功能区所用,结构应与东门外木桥不同。另三座木桥在空间布局上几乎处于同一直线,这在近些年秦、汉城址的发掘中极为少见。

南、北水系与南城垣交汇处发现的木构遗存,并非桥梁,因其叠压在城垣之下,结构中有过水空间,并一直延伸至城外与护城河相连,判断其为郢城南、北水系与城外护城河沟通所用的木构涵洞设施,并具有调节城内水位高低之功用,即有雨季排水,也有旱季城内进水之作用。此类遗存目前国内极少发现,其与2014年扬州蜀岗故城址发现的木构涵洞遗迹有相似之处,该木构遗存与“南、北水系”中部两座秦、汉木桥处于同一河道中,同属郢城始建及使用时期木结构遗存,但用途完全不同。

秦、汉木桥遗迹此前多发现于陕西西安、咸阳地区,其他地区少见出土,郢城遗址发现的三处木构桥梁,也是目前世界历史上规模较大的木质结构桥梁,它们的发现对研究古代河流变迁、周围自然环境的变化、秦汉城址的布局与木构桥梁的构造与演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郢城木构涵洞的构造,体现了在雨水较多的南方地区因地制宜的筑城技术,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资料,深入研究可改写中国桥梁史与城市水利设施系统的进程。